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技术【2024北京汽车制造博览会官网】
 
 
 
行业新闻

寒冬将至,电池产业链如何破解限电困局?

浏览:次    发布日期: 2021-11-09

今年9月,一场席卷南北方多省市的罕见“电荒潮”,令多个行业措手不及,并且至今余波未止。限电、断电、停产成了人们热议的高频词,从服装、食品等轻工业到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都大受影响,给刚刚回暖的经济又吹了股寒潮。

史无前例的电荒背后有多重原因:疫情后经济强劲复苏带动的工业用电需求大增;煤炭紧缺煤价飙涨导致火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严重;“能耗双控”考核压力下,多地“一刀切”限电运动式“减碳”,对重点用能企业限电限产……而多地政策表明,虽然目前电力紧张局面有所减缓,但今年冬季全国多行业仍将面临较大的用电负荷压力,预测这波“电荒潮”或将要持续到明年一季度后才开始真正缓解。

如果说本次“电荒”是“能耗双控”背景下,多重因素叠加的短期现象,但从长远来看, 在全球经济体加速碳中和转型趋势下,动力电池行业仍需未雨绸缪,提前行动,化危为机。

压力与机会并存,电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据电池中国了解,作为典型的高能耗产业,动力电池产业链也受到本次电荒较大的冲击, 上游正负极、电解液等原材料企业因拿不到能耗指标,项目扩建已受到掣肘。电池企业同样因是“用电大户”,在扩产扩建方面遇到限制。

据 远景动力中国区总裁赵卫军介绍, 仅锂电池生产制造环节,目前行业平均每生产1GWh电池,约排放2.5万吨碳。 按照 2025年全球锂电池2000GWh产能规划来测算,如果全部达产,不考虑上游材料、电解液等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仅电池装配制造阶段年碳排放就达5000万吨之多。全球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在我国已经由概念落地为硬性指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碳达峰目标及重点工作计划。

正在进行的2021年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包括印度、越南、泰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加入了实现净零排放承诺行列,并提出了新能源转型发展目标。截至11月2日,全球已经有136个国家加入净零排放承诺行列,排放量占全球78%。

而作为先行地区的欧盟, 其相关碳税政策日益趋严,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正在形成碳贸易壁垒。这对于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各国电池产业链企业,低碳甚至零碳转型将是必然选择。

此外,来自下游车企的压力也在不断加码。 宝马、大众、奔驰、雷诺、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已经向电池供应商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减碳和回收要求,这将对电池产业链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挑战。

“ 从全球视角看,涵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贸易壁垒’已经形成,”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王攀表示,“从汽车全生命周期维度关注碳排放,实现科学有效降碳脱碳渐成国际趋势,海外政策法规对于动力电池的管控将会越来越严格。”

好在政策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也开了一扇门。10月初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地方能耗双控机制, 推动新增可再生清洁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绿电将成为电池产业链迈向碳中和的一剂良方。而先行者已经在落地一个更为完整的解决方案——“零碳产业园”。

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诞生,电池产业链成核心

10月中旬,远景科技集团宣布在鄂尔多斯推出全球首个围绕“绿色能源”、“交通”、“化工”三大领域为核心的零碳产业园,以集约化的顶层设计形成了 围绕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绿色制氢等上下游集成产业链。通过利用鄂尔多斯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产业园不仅将实现动力电池上下游各环节的脱碳,同时基于动力电池,构建一个闭环的、零碳的商业生态。这对于行业来讲,无疑是零碳转型背景下的一次创新实践。

目前,远景动力已在产业园内规划了20GWh产能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每年可为超过3万辆电动重卡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和髙性价比的动力电池,还可为风光储应用提供超10GWh储能电池,支持风光储氢等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大规模降低电力成本。该基地将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10GWh产能,将于明年建成投产。电池制造基地已规划实现包括绿色电力和绿色蒸汽在内的100%可再生能源供给。

围绕鄂尔多斯独特的煤矿场景,远景动力正联合头部车企开展对商用重卡的电动化升级,通过“换电重卡”等多样化的低碳、环保、高效、智能的整体运输解决方案和新型服务模式,在鄂尔多斯打造新能源商用车示范运营基地,打通 电池产业链+换电重卡+梯次利用+风储一体的全新模式

据 远景智能副总裁、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介绍, 高比例地使用绿电是产业园最重要的特征。该产业园80%的能源将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另外20%的能源将会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实现100%的绿电供给。

据远景预测,基于该公司的技术,到2023年风电在中国三北高风速地区的度电成本将实现0.1元/度,发电侧储能的度电成本也将达到0.1元/度。充足廉价的绿色电力将帮助高耗能企业大幅降低成本,提升竞争优势。

据悉,该零碳产业园已部署远景方舟能碳双控管理平台,该平台将帮助地方政府及企业实现碳排和能耗指标的可跟踪、可分析、可视化,统一管理碳数据、碳指标以及能耗数据指标,建立统一的碳数据、碳指标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产企业定制化碳排放报告,模拟及优化企业的减排路径。企业通过平台可以直接采购绿电、绿证、碳汇服务,一站式实现碳中和闭环。

目前凯金、圣钒等电池材料企业已经入驻零碳产业园,整车企业如重卡领头羊一汽解放也已入驻。电池中国网了解到,后续还将会有一系列锂电池材料、重卡企业、光伏制造、风机制造、制氢等高耗能企业陆续签约入驻。

对于这些入驻企业来说,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产能供给需求。结合鄂尔多斯自身丰富的绿电资源,远景零碳产业园将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零碳综合解决方案,这不仅将解决企业在“能耗双控”下的扩产困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将会为企业应对零碳目标奠定基础。

满足五大要素,才能成为全球头部车企的长期伙伴

在全球汽车脱碳大背景下,远景的零碳产业园模式也获得了海外政府和车企的认可。

今年6月,远景与雷诺达成战略合作,7月,远景进一步深化与日产合作,并与日产联手在英国建设全球首个集成电动汽车生产、动力电池制造、零碳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零碳新工业区。

以动力电池为起点,通过零碳产业园和零碳技术的充分赋能,构建汽车产业绿色生态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的驱动下, 新能源企业与车企的合作也正在 由过去单一的供应商模式,向多维度赋能的战略合作伙伴转型,通过发挥彼此在各自领域的优势,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 国内外主流车企选择供应商时会考量企业的多维度能力,包括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供应链、量产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赵卫军表示,“今年远景动力接连拿下了多个主流车企订单,证明了公司的多方面实力得到了主流车企的认可。

正如赵卫军所言,在全球主流车企全面转型电动化时,其在选择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量:

一是产品力。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电池的性能、安全性、一致性是车企首先关注的要点。今年的几起召回事件不仅让相关车企、电池企业损失巨大,且对品牌声誉也造成不小冲击。远景动力在过去13年间配套了约60万辆电动汽车,迄今为止无一起电池相关的重大安全事故。这一极致安全保障是其获得多家国际车企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产品布局上,远景动力依托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已成功完成6代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产品覆盖高能量密度、高电压、快充等多个技术路线,为车企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满足乘用车对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针对商用车、储能领域,远景还开发出针对性的磷酸铁锂产品,并已经规模化量产与交付。

二是成本控制能力。对于动辄数百万辆,甚至上千万辆规模的车企来说,对于成本的把控能力无疑也是国际车企考量的重要维度。据了解,与远景动力一起竞争日产、雷诺订单的不乏多家头部电池企业,但最终远景获得了雷诺、日产的长期订单,也足以验证其成本控制能力。

三是质量体系建设和量产能力。汽车行业有着最为严苛的质量标准体系,在电动化大潮下,远景动力不仅继承了AESC过去在质量体系建设、品质管理、业务管理、电池生产、工艺方面的优秀能力外,还融合远景在智能制造、数字化方面的创新技术,进一步强化在电池质量、成本和一致性方面的优势。

四是国际化能力,远景动力在日本、英国、美国设有动力电池基地,除了继续强化在这些区域的产能布局,今年还宣布在法国增设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国际化是远景动力区别于国内电池企业的独特优势,我们能够及时响应、满足国际主流车企的需求,并快速完善产品力。”赵卫军表示。

特别是欧洲对于零碳方面的要求,这让远景过去持续在国际市场的零碳资源布局优势得到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不仅契合国际车企的零碳需求,同时也能帮助车企开展产业链合作,实现商业价值上的认同与落地。

这也引出了 第五点的考量标准,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国际车企来说,选择长期合作伙伴时,一定会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研发、量产经验、供应链布局、产业链协同、零碳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零碳产业园的全新模式恰恰是远景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的一次展现,充分证明了远景在零碳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实力,为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借鉴。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下,全产业链脱碳已经是“必答题”,这势必将引发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而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将推动工业体系的转型和重构。未来,随着“零碳产业园”的建成投用,远景及参与企业所取得的的成功经验,也将成为全球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绿色发展和零碳转型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