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中国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联盟高端论坛暨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烟台高新区举行。活动中,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简称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用,这是轻量化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围绕国家对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及装备的重大需求,开展轻量化材料生产制备技术、构件成形制造工艺、数字化成形装备/生产线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将引领我国汽车轻量化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焦轻量化科技前沿
烟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所谓汽车轻量化,就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权威数据表明,乘用车总重量每降低100公斤,便可降低能源消耗7%-8%。出于环保和节能的需要,轻量化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
国务院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017年,“轻量化材料及成形技术与装备”正式被列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的总体布局。
聚焦轻量化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烟台市进行了一系列积极部署。早在2018年9月,在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和山东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背景下,烟台市政府与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全面推动“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达成共识。
2019年4月,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落户烟台高新区并启动建设。3年来,创新中心累计投入近3亿元,完成11000多平方米现代化工业厂房改建,建成超高强钢热冲压、镁铝合金挤压等成形生产线,建立高性能金属材料热成形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加工实验室、智能模具实验室,为持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超高强钢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注重功能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聚焦轻量化材料的成形工艺及装备,开展了超高强钢/铝合金热成形、轻合金挤压成形与超塑成形、复合材料2D/3D成形、异种材料焊接与大功率激光制造等共性技术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中心在超高强钢技术领域实现国产化,解决了一系列工艺技术、装备制造等“卡脖子”问题。
据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副总经理邵东强介绍,以往在超高强钢生产领域,主流设备与工艺由国外三大公司控制,国内生产线几乎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在中国机械总院的带头攻关之下,如今超高强钢热成形领域工艺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已获得多项专利认证。
去年12月份,汽车轻量化中心建成100万冲次/年辊底式超高强钢热成形和80万冲次/年箱式超高强钢热成形产线并投产,从设计到工艺、设备等方面实现全完自主化、国产化。
“产线采用自动智能化技术,生产的性能指标、精度、生产节拍完全达到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邵东强介绍,目前超高强钢热冲压生产线完成80万冲次、50种200余万件产品的批量化生产验证,服务30多家汽车企业,产品覆盖帕萨特、奥迪等国外汽车产品,包括国内的比亚迪、长城、一汽红旗等汽车产品。
打造国内领先平台
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轻量化中心的启用,对推动烟台市制造业强市建设,促进烟台市原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烟台市形成了以万华、南山铝业为龙头的千亿级轻量化材料产业,以上汽通用东岳汽车为骨干的2000亿级汽车产业,培育了以南山航空铝材、鲁航碳碳复合材料、东方蓝天钛金等为骨干企业的高端轻量化新材料及装备产业。其中,汽车作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5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93亿元,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完备、供应链本地化高度聚集的良好发展格局。
“烟台市的产业布局与中国机械总院研发方向高度吻合,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是发挥双方优势成功合作的典范。”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副总经理娄延春表示,创新中心将依托烟台市汽车、原材料产业的坚实基础和中国机械总院在轻量化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以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为突破口,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转化一批领先的科技成果。
创新中心还着眼于行业的共享资源服务,打造汽车轻量化云服务平台。依托机械科学总院及其在汽车行业的相关资源,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在线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生产、零部件认证、材料性能测试、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以云服务平台为载体,进行科技成果扩散转移与孵化,提供技术培训、设备共享等行业互联互通的共享资源服务。
未来,汽车轻量化中心将建立轻量化材料、成形工艺与装备设计、研发、试验、检测、标准、中试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全国领先的汽车轻量化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培养基地,为加快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