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乘用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66%。其中,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10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1.8万辆,同比增长69%,环比增长7%;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7.3万辆,同比下降3%。
“乘用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海外扩张与转型的重要机会点。”近日,标普全球汽车整车战略与价格团队(以下简称“标普”)发布《中国汽车出海热潮中的机遇与挑战》(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汽车出口呈现出从“发展中”到“发达”地区、从“内燃机”到“新能源”车型、从“出口”到“本土化”、从“追随者”到“开创者”等一系列特点。
出口增长凸显利好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持续走高,增速高于大盘。
《报告》提出,2023年全球乘用车市场将从2022年供应链、通货膨胀、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影响中复苏,呈缓慢增长态势。2023-2030年间,预计全球乘用车市场复合增长率为2.1%。其中,西欧、中东、东盟将成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阵地。
其中还提出,欧洲拥有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传统燃油车制造实力,中国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将成为撬动这一市场的关键支点。到2030年,中国整车厂在西欧市场将有超过80万辆的销量,中东和东盟市场销量则均将超过40万辆。
从渠道层面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出口过程中,多选择与当地经销商进行合作,在海外本土搭建成熟的分销渠道,但也有部分电动汽车造车新势力会在海外市场选择采取直营模式。
《报告》表示,无论是直营、经销商合作或是混合模式,中国车企都要因地、因品牌制宜,否则消费者对车辆购买后的售后维修的担忧,有可能成为制约销量的因素。
重视环保规范发展
行业内几乎都知道,欧洲将实施更加严苛的排放政策,这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更多增长空间。按照计划,欧盟市场轻型车将于2025年7月执行欧7排放标准,重型车辆将于2027年7月执行欧7排放标准,小批量制造商(每年生产少于1万辆汽车)将于2030年7月执行这一标准。与欧6标准相比,欧7要求到2035年汽车和轻型商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减少35%,颗粒物排放量减少13%,制动器颗粒物排放量减少27%;对卡车来说,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6%,颗粒物排放量减少39%。
《报告》认为,欧7标准对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规范更加严格,虽然时间上有所延迟,但欧7排放标准使车辆面临更广泛的测试,车辆需要通过控制更多参数来符合标准。新法规将进一步推高内燃机汽车的价格,同时也会影响到单车版本和选装件的供应。由于在符合欧7标准的内燃机方面投资巨大,整车厂将比预期更快地向电动汽车过渡。
标普认为,欧7标准增加了电池标准、制动和轮胎排放法规。要达到预期的生命周期数字并减少关键电池材料的浪费,高额投资研发必不可少。标普认为,欧7标准助力电动汽车发展,规范电动汽车实现可持续增长,这会为中国品牌开拓欧洲市场提供有利良机。
走向海外日益稳健
《报告》显示,近年来,欧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寻求突破的重点区域。2022年,中国整车厂从中国市场到欧洲市场的出口量在20万辆左右,预计到2025年这一规模将超过60万辆,到2030年这一规模将在70万辆。
事实上,上汽名爵、蔚来、小鹏、比亚迪、领克、欧拉、魏牌、岚图等多个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都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其中,上汽名爵今年上半年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超过10万辆。2022年,特斯拉从上海超级工厂向欧洲市场出口约15.3万辆新车。
标普对2026-2032年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欧洲五国的中国品牌销量的预期显示,名爵和比亚迪的销量将会持续上扬。这两大品牌均属于主流定位,比亚迪具有成本优势,未来有本土建厂计划,而且名爵在欧洲有着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同样也在加速登陆欧洲市场。蔚来汽车正考虑在欧洲市场建立经销商网络以提振销量。早在2021年,蔚来以挪威为切入点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之后蔚来逐渐扩展到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等市场。小鹏汽车则在2020年9月就向挪威出口了第一批车型,又在今年年初宣布在挪威、荷兰、瑞典和丹麦开设交付和服务中心;极氪也宣布将进军欧洲市场。
《报告》认为,充满机遇的同时,中国汽车出海也面临重重挑战。在市场竞争方面,欧洲车企巨头众多,并且它们都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尽管《报告》显示,目前欧洲五国市场的电动车价格售价普遍高于主流B级燃油车的价格,但随着竞争日益充分,未来到2030年,欧洲市场的电动车价格将会进一步下探,主流市场将出现更多竞争车型。
《报告》提示,当前,海外市场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提升当地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是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
“成功的跨国车企都有个共识,就是跟随顾客走。”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汪大总就《报告》中披露的相关问题认为,在如今多种因素带来的挑战面前,中国汽车出口单纯依赖产品出口难以持续。应该适时把生产基地前移,以长远的观点打好基础、立好品牌。除了提供优质产品外,还需要积极参与海外市场当地的社会公益,融入当地社会。